全网抵制,它活该吗?
很少见到哪部电影,还没正式上映,光是点映,就引发如此巨大的舆论风波。
从某位网友手撕主创打响第一枪,到编剧下场暴躁回应,从而引起更激烈的争议,甚至连被称为“六公主”的中国电影频道,亲自为这部电影声援,也依旧遭到恶语和攻击。
️如今这场骂战,已经从电影本身,蔓延到了男女对立、“境外势力”别有用心等等,早就和电影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不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辩论,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或许,《我本是高山》根本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事到如今,再提起这部片子,我们已经很难脱离这些电影以外的因素,纯粹地去讨论。
️不过,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价这部陷入争议的片子,或许更能凸显市场的畸形,以及某些一直以来始终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我本是高山》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华坪女子中学建于2008年,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高,专门供家庭贫困的女孩读书。
建校以来连续十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有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
这些女孩很多原本连初中还没念完就得嫁人生子,生活缺乏更多的可能性。
而华坪女子中学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这一切。
张桂梅忘我地投入,并促成华坪女高的建成和运营,耗费大半生的精力,实实在在地挽救了2000多名女孩于水火。
故事原型本来就充满戏剧性,非常动人。
毋庸置疑,将这样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很有必要,为此我从不揣测主创去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
️它能引起人们对于山区贫困女性的关注,让坐在宽敞电影院里的观众,短暂地从温馨舒适环境中抽身出来,看到世上还有这些过着超乎想象的困苦生活的人。
️而我始终相信,只有被看见,才有机会改变。
其次,张桂梅为这些女孩付出的这一切,不该被忘记,而大银幕的确是能留住她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这两点,这部电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而目前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在于,电影中有两处情节与事实不太相符。
其一是张桂梅在创办华坪女高的过程中,将去世的丈夫作为精神支柱。甚至她从大理调到环境更差的华坪,都是为了逃避丈夫去世带来的痛苦。
电影在处理这段情节时,用了比较魔幻的方式,张桂梅在房间里幻想去世的丈夫仍旧陪在身边,安慰她,鼓励她,两人甚至还跳了一支舞。
这个情节在电影前期,曾多次出现,还请来胡歌饰演这个角色,放大了他的存在。
这惹怒了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在歪曲张桂梅的形象。这种处理的言外之意不就是女性创造的成就,最终还是和男人有关吗?
另一个争议,在于电影中有一位酗酒并家暴孩子的母亲。
张桂梅请她来学校食堂里工作,成功让她戒酒,生活走向正轨,孩子也能安心读书了。
而这个情节的原型其实是父亲,电影进行了改动。
这更加让部分观众愤怒,认为底层女性已经很悲惨,根本无暇酗酒更遑论家暴,这样做无疑是在污名化女性。
这两处改编的确有些问题,体现的是主创能力的不足。
作为看过片子的观众,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除了以上部分,甚至还有更多的缺陷,这都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应该被大家监督和批评的。
️但今天的这篇文章,并非《我本是高山》的电影评价,我们在此之后,也不会再发布《我本是高山》的评价。
️没错,这就是我对此荒谬事件的态度,当一部电影的评价基本上只剩下一种声音,已经丧失了讨论的必要。
起初引起争议的声音还算理智,但随着舆论发酵已经慢慢升级。
人们开始给编剧、导演扣帽子,有的说他们分裂女权、挑起性别对立。
甚至还有人说主创中有境外势力,这样做是故意为之。
战火蔓延到了现在,辩论的内容已经更加混乱。
人们试图通过这两处争议去给这部电影定性,去质疑主创的初心。
️可是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只通过某一个情节就去评价一部电影主题,本来就是不客观的。
人们质疑它削弱女性力量,却忘记了电影中张桂梅对女老师说,不管你在哪,你都是你自己。
这分明就是在告诫女性,不要忘记自己。
人们质疑它污名化女性,却忘记了电影中张桂梅让女孩们背诵的,我们生来就是高山,而非草芥。
这分明就是在为女性正名,肯定她们的价值。
甚至张桂梅从头到尾,胸前都戴着一只党章,根本就不存在为了突出丈夫对张桂梅的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信仰。
只因为一两个情节的不当就全然抨击这部电影,根本就是错的。
️这凸显的是如今网络舆论环境的混乱,是人们的不理智,大多数只愿意随波逐流,而不愿意亲自去验证真相。
放心,我也并非是在洗白,电影引起负面的讨论再正常不过,但我接受不了的是这种讨论中的“党同伐异”姿态。
好像非要打倒对方,下线或者封杀了电影才满意。
聊回正题,在这场网络大战背后,真正被忽视的,是张桂梅本人。
️你会发现,在这场辩论中,人们似乎不在意张桂梅是谁,做了什么。
️就好像,她做了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但电影没有把她拍好,才是重要的。
这恰恰就是本末倒置。
被这些声音所淹没的,才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我们自然认同张桂梅的伟大。
但张桂梅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她是张桂梅,而是因为她拼尽全力,为一些没有选择的女孩拼出了一条出路。
还记得电影中华坪女孩们的悲惨遭遇吗?这不是虚构的,而是曾经发生的事实,在张桂梅过往的采访中都有提及。
这些年轻的女孩初中没念完就辍学,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留在家里做饭、干农活,要么被早早嫁人。
嫁过去的,有的被打死,有的不停生孩子,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她们没去过外面的世界,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除了嫁人、生子,还能做些什么。
就算是有免费学校,家人也不愿让她们去读,机会永远留给家中的哥哥、弟弟。
家人不顾及她们,她们也没有自救的能力,一代一代的女性,只能在这痛苦中反复循环。
为什么张桂梅能够拯救她们?
因为她们离开大山的唯一办法,就是靠知识。
而张桂梅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原则,建立了华坪女高,让这些女孩通过高考,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这才是我们尊敬张桂梅的原因。
️让她所做的这些事能够流传,才是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
抨击这部电影的人,虽然不认同这部电影,却都认同张桂梅,那我们是不是该把焦点放在张桂梅所做的这些事上?
️张桂梅还在大山中办学,而力挺她的人,却在彼此作无意义的吵骂,多讽刺啊。
张桂梅只有一个,可贫困山区的女性却有无数个。
她再强大,却也只能救得了几千人。
可宣扬她的事迹,让我们感同身受从而作出相似的行为,才能打破贫困的桎梏,救得了更多人。
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这部电影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
也许是加强司法监管力度,以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
也许是推动体制在落后地区的改革,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教育。
也许是告诉没能离开大山的当地女性,你们其实有更多主宰自己的机会。
️我们应该去行动,去改变,而不是去站队,去追究责任。
️与其在网络上,因为一部电影用键盘投入战场,不如冷静下来仔细思考,我们真正缺失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