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原著和影版《白鹿原》:一个好评如潮,一个饱含争议,为何?
01《白鹿原》VS《田小娥传》,哪个更成功?
2012年,电影《白鹿原》一经上映就饱受争议。
“跟原著小说相比,该电影不该称之为《白鹿原》,而应该是《田小娥传》。”
忠于艺术的读者认为,片中的田小娥,被导演刻画成围绕在三个男人之间的客体,无限淡化了陈忠实笔下“田小娥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的悲剧形象。
可忠于视觉的影迷却说,以田小娥为突破口,更能凸显封建社会的残酷,不仅无损原著的艺术价值,反而留下更多余白。
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错?
影版《白鹿原》投资1亿元,最后票房收入1.43亿。
而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从发行到现在,至少卖出去200万册正版,好评如潮。
现实浇了《田小娥传》的追捧者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
02 难写的《白鹿原》,删减的《田小娥传》
陈忠实在动笔之前就说过,他要“写一部死后可以当做枕头的书”。
对于抱着“一本书主义”理想的纯粹作家来说,这意味着他很可能要经历“十年磨一剑”的漫长折磨。
果然,为了创作《白鹿原》,陈忠实效仿路遥先生,把自己关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构思2年、写作4年,1992年才完成这部50万字的巨著。
1997年,陈忠实再次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审专家的意见,删改了其中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及大胆的描述。
历时10年,这部书终于得以面向广大读者。
电影版《白鹿原》2011年开拍,总时长220分钟。
这部作品首先在柏林上映,获得许多国内外的名家赞赏。
“张雨绮表现得非常非常好,让我大吃一惊。”
“田小娥的戏演的很好,和每个人物关系处理的分寸,这个是她最好的地方。”
“张雨绮演出了很多层次,很好。”
一致好评给剧组和创作者带来了强大的信心,他们鼓足余勇转战国内。可是,缘于和小说版《白鹿原》同样的理由,这部电影被删减了61分钟才得以上映,票房和预计相差甚远。
陈忠实自己对这部电影是怎么评价的呢?仔细琢磨,很耐人寻味!
他先是给予了“震撼而感人”的高度评价,接着表扬黑娃表演者的复杂性。对扮演田小娥的张雨绮,则赞许她完整体现了受封建道德迫害的、反抗性的女性。最后,他重点评价了小说中的人物“白嘉轩”。
03 影版《白鹿原》改动到底有多大?
小说版《白鹿原》劈头盖脸第一句就是:
“白嘉轩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一辈子娶了七个老婆。”--节选原文
这句话是这部书的总纲,也是封建思想浓烈的象征,恰恰对应着田小娥被公公结束生命时肚子里怀着白家的骨肉。
血脉传承和封建伦理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思考深渺的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以骄傲开始,以无后收场,强烈反差凸显了封建思想的对人性的巨大迫害力。
不过,在影版里,没有把田小娥怀孕的原作内容表现出来。
在影版中,当黑娃与田小娥坐着马车回到原上时,狗蛋看到田小娥说:“妖艳,妖艳的很!”
在这里,田小娥的形象特征是“妖艳”的。
而在原著中,差点被郭举人的侄子害死的黑娃,在田小娥家里找到被休了的她。黑娃对田秀才说要娶他的女儿,田秀才反而给他两摞银元,让他赶紧带走。
两人出了村子,看着瘦了一大圈的田小娥,两人抱头痛哭。
影版以冲击的视觉凸显了田小娥的妖艳,原作则倾力表现了田小娥的被动、娴静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即便是两人初次见面,也是黑娃无意勾到田小娥的手,这才撩拨起她刚刚觉醒的天性。
作为受害者的田小娥,在影版里不仅被淡化了悲惨的命运,其结局似乎也变得“罪有应得”。
影片最后少了很多内容,黑娃、鹿兆鹏和白孝文三兄弟在原著中戏份较重。
陈忠实先生想以此表达出更重于天性的人性,以此提醒世人在自由、欲望的双面“人性”中寻找出正确的道路,为这混沌无光的世界打开一扇明亮的天窗。
特别是田小娥借着公公对白鹿原人发出的灵魂拷问:
“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怎么着还不容让俺呢?
可惜,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先入为主后,即便是血泪涕泗,也唤不醒麻木的人。
上述这些,都是《白鹿原》原著的精髓,却没能体现在影片中,让人不禁怀疑:电影版能否倾听到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呐喊?
04 陈忠实《白鹿原》的艺术精髓
《白鹿原》刚刚问世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初版15000本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市面上被一扫而光。无论是认识到这部作品真正价值的人,还是被里面的“描述”吸引的人,都抵抗不了它的诱惑。
从表面来说,田小娥、白灵、冷秋月等,她们的“那点儿事”在人们面前被揭开时,不可否认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而从本能来说,人类族群一直都有一个终极潜意识,即繁衍生息。
这一“本能”隐藏的力量超越了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的追求,包括金钱、财富、地位。即便是重视精神境界的中国人,也把“无后为大”写入传世的经书。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何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著名作家不约而同从这一领域着手创作。
唯有此,才具有震撼人心、人性的伟力!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失去看管的男女一直被封建理学严厉打压。可是,这种打压与人类的终极潜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当人类的“天性”被白嘉轩这样的道德者,冠以伦理的帽子狠狠打压时,要么女人失去地位,要么男权封建体系崩塌。
趋利避害,既然无法劝服黑娃和儿子白孝文回头,白嘉轩只能动用所谓的“家法乡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封建体制的“维护者、执法者”,鹿三和白嘉轩都被裹入其中,甚至主动泯灭掉人性之善。而被压迫者,就是田小娥、黑娃、白孝文、冷秋月,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性格刚烈还是温顺无害,都被封建的磨石碾压得几无声息。
当白孝文要“处死”黑娃时,醒悟的白嘉轩、沉迷的白孝文,又似乎在暗示封建主义的幽灵还在白鹿原上空徘徊。
陈忠实先生在评价影版演员的表现时,唯独赞赏黑娃的扮演者,是因为段宏奕把黑娃演活了。那种面对封建压迫的无助、反抗、痛苦和最后的清醒,像一道光照亮了混沌的白鹿原。
可张雨绮演绎的田小娥,虽然在觉醒、放纵程度上足以拿满分,但那种极端痛苦下的反抗精神却被她的“妖艳”掩盖了,失去了作者的本意。
至于白嘉轩,作为贯穿整部的灵魂人物,不仅没有体现出冥顽不化的“卫道者”形象,反而显得呆板、可有可无!
正是由于他们没有把这部著作背后的内涵体现出来,而落脚在流于表面的欲望,这才导致拍出的电影不被忠实的读者接受。
因此,很多人吐槽说,影版的《白鹿原》甚至不如李沁主演的电视版有张力。
在原著小说中,冷秋月、白灵、小翠的故事占据了近一半。
她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衬托田小娥的凄惨遭遇,而是作者通过描述不同女性在封建泥沼中逐渐觉醒、自救、最终凋零,以唤醒人们对女性弱势地位的关注和同情。
可惜的是,影版中对她们的命运几乎忽略了。
唯有忠实于原著,唯有真正理解了《白鹿原》的艺术精髓,才能理解这部书为什么被称为“渭河平原的百年史书”!
通篇读完《白鹿原》,你会豁然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沉沦也迟迟不愿归来?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都唤不醒?
#墨池文化读书会#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