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沉淀自己,用作品说话
娱乐圈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名利、光环、光环……无数人为了这些而努力。然而,在这个浮躁的圈子里,张译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不是靠炒作和综艺博眼球,而是靠作品和演技赢得尊重。
一、爆火之后的“急流勇退”
《狂飙》的爆火让张译成为了“叔圈”的新宠。40多岁的他,突然成为了“流量明星”,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然而,张译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他没有像其他明星一样频繁参加综艺节目,也没有在各种活动中频繁露面。他的生活里,除了拍戏,几乎看不到其他身影。
张译的选择,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同样是爆火之后,张颂文到处露面,频繁出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中,收获了更多的曝光和话题。那么,张译为什么不愿意像他一样呢?
在一次访谈中,张译给出了答案。当被问及是否抵触娱乐大众时,他坦诚地说:“因为我自己不够厚,经不起太久的消费。”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把精力花在娱乐大众上,不如沉淀自己,把精力投入到每一部作品中。
二、娱乐圈的“门外汉”
在娱乐圈,张译更像是一个“门外汉”。他深知娱乐圈是一个名利场,但他却选择了与之保持距离。在他看来,演员的本职工作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演好戏。他始终坚信“戏比天大”,而这也是他一路走来的坚持。
张译的演艺之路并不顺利。刚入行时,他四处跑龙套,不被认可,甚至因为长相被嘲笑。在部队文工团里,他被称为“驴脸”,因为脸长,在全是俊男美女的团队里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张译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信,当演员靠的是演技,而不是长相。他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三、“衰神”人设与好运留给事业
张译有一个“衰神”人设。据说他的朋友都不敢让他碰自己的车,因为一碰就会坏。然而,所有的好运似乎都被他留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27岁那年,张译从话剧圈转战影视圈,接到了《乔家大院》中的一个小角色。导演曾对他说:“28岁不红,恐怕这辈子都不能红了。”但张译偏不信命。他听说《士兵突击》正在筹拍,便立刻写了一封自荐信,名叫《我的请战书》。导演被他的诚意打动,让他出演了史班长这个角色。从此,张译的名字开始被观众记住。
此后,他陆续出演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红海行动》等多部热门作品。他饰演的角色,无论是军旅题材还是刑侦题材,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鸡毛飞上天》中的陈江河,张译用细腻的表演将这个角色演活了。他把一个小人物的坚韧和拼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他的实力。
四、加戏成“画龙点睛”
张译在圈里是出了名的爱“加戏”,但他的每一次加戏都堪称“画龙点睛”。在电影《追凶者也》中,他饰演一个穷凶极恶的匪徒。为了追踪目标,他一边吃米线一边盯人,结果被米线烫到,贡献了全片最搞笑的一个镜头。这个镜头不仅生动塑造了一个“蠢贼”的形象,还被纳入了北影教材。
在电影《八佰》中,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角色。导演管虎知道张译喜欢加戏,便故意不给他详细的剧本,让他临场发挥。张译凭借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被欧豪拿枪指着的时候,一番痛哭流涕的自白,不仅感动了对手演员,也让观众看到了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五、用作品说话,用演技赢得尊重
张译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用作品说话,用演技赢得尊重。他从不靠炒作和综艺博眼球,而是靠一部部作品积累口碑。他的敬业精神和对角色的用心,让他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好演员。
正如陈道明所说,演员与观众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角色。张译做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打磨自己也打磨角色。他的演技从来不用所谓的情绪爆发来展现,而是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六、结语:沉淀自己,方能走得更远
张译的选择,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但在他看来,娱乐圈再风光无限,也不过是一个行业,演员再万众瞩目,也不过是一种工作。他选择了沉淀自己,把精力投入到作品中,而不是被名利所累。这种选择,让他在演艺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让他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好演员。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张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演员,不是靠炒作和综艺博眼球,而是靠作品和演技赢得尊重。他的故事,值得每一个娱乐圈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