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姐,是遭好莱坞凝视的荡妇,也是女巫

2025-01-1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5蛇年大吉

今天要来聊一部紧张刺激,反转重重的经典黑色电影——《上海小姐》。

这部电影是由好莱坞才子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性感偶像——丽塔·海华斯主演。

电影和中国上海有什么关系?它的名字背后有个极其搞笑的故事,卖个关子,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然后聊一聊我身为一名女性观众的个人感悟。

展开全文

曾在西班牙杀过叛国间谍的水手迈克尔(奥逊·威尔斯饰)回到了纽约。一天夜里,他在路上救了遭到打劫的白富美——艾尔莎(丽塔·海华斯饰)。

艾尔莎曾在澳门赌场工作,也在上海工作过。她的丈夫是0败诉记录的传奇律师班尼斯特(埃弗雷特·斯隆饰)。

艾尔莎和迈克尔相互吸引,艾尔莎特地让班尼斯特找到迈克尔,雇佣他来他们的私人游艇当水手。他们刚从上海回到纽约,即将乘船前往旧金山。

迈克尔不愿陷入有夫之妇的诱惑陷阱,但还是口嫌体直,答应了下来。

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迈克尔和艾尔莎情意渐浓,时常幽会。

迈克尔结识了班尼斯特的朋友兼商业合伙人——乔治。乔治得知迈克尔曾经杀过人后,想让迈克尔再杀一个人,并承诺给他五千美元的佣金。他想让迈克尔杀的人就是自己。

原来,乔治想制造一个自己死亡假象,以便他能摆脱妻子的纠缠,拿到一笔保险赔偿,在南方海岛隐姓埋名地生活。

迈克尔需要提前写下一份承认自己杀死乔治的说明——依据法律,乔治会因此确认为死亡,但只要他的尸体未被发现,迈克尔便不构成谋杀罪,不会受法律惩罚。

迈克尔起初拒绝了,但为了有足够的钱和艾尔莎私奔,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勉强同意了。

两人计划让迈克尔在夜深人静时假装开枪打死乔治,并抛尸海底。

然而,计划实施过程中,意外发生了,乔治失手杀死了班尼斯特的管家。

艾尔莎赶紧告诉迈克尔他被乔治坑害了,乔治的真正目标是班尼斯特。法律上已死的乔治将杀死班尼斯特并嫁祸给迈克尔,拿到巨额保险赔偿后逍遥自在去。

随后,乔治却先被杀掉了。迈克尔因提前写好的说明被认为是两个死者的凶手,很快被警方逮捕。

艾尔莎告诉了班尼斯特事情的真相,恳请他为迈克尔辩护。班尼斯特知道迈克尔为他戴绿帽子,但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同意了为他辩护。

迈克尔在被审讯和审判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艾尔莎在这件事情中的态度和行为十分可疑,她似乎在隐瞒着什么,而且与班尼斯特和乔治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

迈克尔在困境中努力寻找真相,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名。他逐渐拼凑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原来,艾尔莎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留个悬念,在这里不全部讲出来了)。

结局当然是迈克尔洗脱了罪名,独自远走高飞了。但他的心里永远无法忘记对艾尔莎的爱。

《上海小姐》的确有不少东方元素,女主演丽塔?海华斯还彪了句粤语,但是似乎还是和“上海小姐”没什么关系。

其实,这个片名是导演奥逊?威尔斯为了拉来五万块钱的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旁边的海报随口胡说的...

上映时,这部电影被称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丽塔?海华斯为此和奥逊?威尔斯闹翻,一刀两断。没想到这部电影随着时间推移,被后世奉为经典。

《上海小姐》是一部很标准化、成熟的经典黑色电影:反英雄,内心复杂、深陷道德囹圄、气质忧郁的男主;蛇蝎心肠,性感魅惑的女主;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晦暗、压抑、紧张、混沌的氛围;不稳定的画面构图;大量应用的仰角和俯角摄影...

但它之所以在好莱坞无数黑色电影里脱颖而出,必然与结尾高潮部分惊艳的镜厅枪战片段密不可分。迈克尔、艾尔莎、班尼斯特在废弃游乐场中揭开了扑朔迷离的谋杀案真相,爆发激烈的枪战。

电影借由无数面不同种类的镜子构建了一个迷幻、诡谲、具有强烈压迫感的多维空间,三个主角穿梭其中,虚实难辨的影像复制、畸变、重叠、交错。时间仿佛被凝滞,直到子弹击碎一切伪饰、欺瞒与谎言才重新恢复了流动,破碎玻璃折射出满地星光,颇有血色浪漫之感,呈现了一场暴力美学的视觉盛宴。

谈到人物塑造,在那个年代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在影视作品百花齐放的今天来看,有些太模板化(或者说刻板)。

身为女性观众,我对女性角色塑造自然更为敏感。戴锦华老师曾讲到,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各富魅力,而女性角色形象则扁平到仅用四大类即可概括:大地母亲形象、荡妇形象、祭品形象和女巫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共同点,就是都为男性的客体,与男性的社会性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相匹配。

其中,美艳的荡妇形象和邪恶的女巫形象常常相辅相成,一同出现,形塑成“蛇蝎美人”的形象。这不就是“上海小姐”艾尔莎吗?

电影中频繁出现艾尔莎受到侦探、情夫乔治和班尼斯特凝视的镜头。因为深挖“蛇蝎美人”的形象,她既受到男性的迫切渴望,又为男性所恐惧(可以参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此不多赘述),负载着种种“威胁”。她的死去是必然,象征着一种社会焦虑的缓解。

但是,我认为在这部电影中,艾尔莎的形象并非只拥有这些老生常谈的意义。

再引用戴老师的一个观点:“不要把女性形象单纯的剥离出来。因为任何一种定型化的女性形象都不可能是自外于影片的叙事结构予以结构的,她一定是极端紧密和有机的联系的影片的叙事结构而在其中发挥她的特定的功能。”

男主迈克尔虽然不完美,有过杀人的历史,有意志力薄弱、目光短浅、智商暂时下线的缺陷,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身上的人性光辉,他总是占领着道德的高地——绅士、忠诚、痴情专一、讲仁义、有胆识、充满性张力...

他自己也为此骄傲,享受其中,因此带着赤裸裸的自恋(小声说,影片一开始深沉忧郁的独白已经让我感觉到他有些strong)。说他自恋可不是我的揣测,对艾尔莎的凝视能印证这一点。

法国理论家、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欲望的行为。所有望向他人的目光,都是回望自我的凝视,所有的他恋都是一种想象的满足我们自恋需求的可能性,“我爱上了你是因为我爱上了你眼中的我自己”。

他一直在从艾尔莎身上寻求着对自己的肯定。这是自导自演的奥逊?威尔斯夹带私货,美化自己吗?我觉得不是,他对自己的“自恋”心知肚明。

枪战中,他特意用到了多面镜子,三个人在互斗,同时也是在与真真假假的自我斗争,是一场坦诚的自我审视与剖析。

最后,迈克尔击倒了另外二人,也击碎了镜子,对真实的自我有了新的认知,完成了一次人格的升华。这样看来,之前的自恋更像是一种对社会规训的戏谑,与第一性的自省,可见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才智。

这又再次佐证了,艾尔莎是个“工具人”,一个被物化客体,这个角色本身放在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水花(丽塔?海华斯放到哪个时代都是瑰宝,都会被捧上神坛!)。

但之于当时好莱坞电影工业壮大的时代背景,她无疑是一个颇有魅力与颠覆性的角色。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