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女生颜值像AI引争议!微调3处被网暴非人类,真人露面了!
近日,在西安美术学院的运动会上,一段特殊教育学院大二学生宸某(化名)举牌入场的视频意外引发了网络热议。视频中,她妆容精致,身材高挑,容貌引人注目。但没想到,网友们竟然集体质疑她的美貌,认为她看起来“有些不真实”。更有网友直言,怀疑她是不是进行了“AI换脸”。
面对这些争议,宸某在接受采访时作出了回应。她透露,自己从2岁时因发烧用药不当而失聪。多年来,她确实做过三项医美手术:双眼皮加深、磨平驼峰鼻、填充苹果肌,此外还进行过植发。她强调,自己的这些微调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身边的朋友也表示,她变化不大。宸某还特意分享了自己的生图,称“本人比照片好看,真的是上镜效果不好”。
宸某的校友田同学也对她进行了评价,表示宸某平时非常亲切,和同学们合影时从不摆架子。田同学感叹道:“她能考上美院真的是不容易,现在却因为外貌被攻击,真的是不公平。”目前,宸某的社交媒体粉丝接近50万,单条视频的点赞数高达76万,但她仍然面临着不断的争议。那如果是被恶意造谣的人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19年,广州的“美妆小羽”博主发布了一段妆容视频,结果被网友李某留言称“脸上肯定垫了十层假体,僵得像面具”。不仅如此,李某还在多个平台转发这个谣言,导致小羽的粉丝数突然下降了3万,甚至品牌方也发来了了解约通知。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没有任何证据,仅凭个人主观猜测散播关于“整容”的谣言,已经构成了诽谤。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019条关于肖像权保护及第1028条“民事主体有权要求更正不实信息”的规定,判决李某公开道歉30天,并赔偿小羽1.2万元精神损失费。
这个案例把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就连李某删除的评论截图,都被当作证据提交给了法庭。法院还专门分析了“假体”“脸僵”等词语在网络环境中的侮辱性。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恶意猜测他人外貌,实质上是在进行“颜值审判”,侵犯了他人的人格权。毕竟,每个人的审美都可以不同,但“随意给他人贴标签”的行为和键盘侠心态才是真正应当被批评的。
再看2018年的另一起事件,上海某航空公司空姐张某,凭借一张穿制服的自拍照走红。随后,网友们开始扒她以前的照片,发现她18岁时是单眼皮,并怀疑她通过整容变美,甚至泄露了她的航班信息和家庭住址。张某遭遇严重骚扰,不得不辞职。后来,她起诉了10名主要侵权者,法院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判定这10名侵权者分别赔偿5000元至1万元不等。
再看看2023年北京的案例:大学生陈某主动公开自己医美经历,获得了“真实”的好评!陈某在抖音分享了自己“隆鼻垫下巴”的全过程,展示了术前CT、手术同意书及术后肿胀照片。虽然一开始评论区有人质疑她的假体,但随着她分享恢复过程,舆论风向转变,大家开始关心她的恢复期,陈某的账号在三个月内涨粉20万,并获得了医美机构的合作邀请。
这个案例显示了公众对于“颜值”过度关注的现象,逐渐从指责转向理解。陈某主动公开自己的变美过程,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变美自由”的包容度逐步提升。法律也在进步:2018年,人们只能依靠《民法典》中的零散条款来维权,而到了2023年,《医疗美容服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求美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公开整容信息”,这才真正保障了个人对颜值的选择权。
根据2024年《中国医美行业消费白皮书》与最高法院网络侵权案例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与医美相关的网络争议事件年均增长27%,其中“外貌攻击”占比超过60%,而25岁以下的受害者占比高达58%。法院处理的“颜值侵权”案件中,62%涉及未经证实的整容猜测,33%涉及隐私泄露,但仅有15%的受害者选择了主动维权。
有趣的是,那些愿意公开承认自己做过“微调”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粉丝好感度反而提升了40%。这表明,在大众心中,“真实”比“完美”更具吸引力。
这些数据既令人震惊又十分真实:一方面,现代年轻人对于“变美”需求大增,催生了千亿规模的医美市场;另一方面,“美必须天然”这种老观念仍然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当“眼睛的宽度”“鼻子的高度”成了被攻击的目标,甚至“AI颜值”成为新的审美标准,我们是否该反思:法律究竟是要保护那种“千篇一律的精致”,还是要捍卫“每个人有权定义自己的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看法——毕竟,真正的“美”从来不该被标签所束缚,更不应该成为网络暴力的借口。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记得点赞关注支持一下,我们下期聊聊“职场颜值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