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美妆柜台的逆袭:微生态护肤凭何成为Z世代新宠?
近些年,皮肤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微生态护肤也是整个日化行业关注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更成为皮肤科医生解决很多临床问题的选择方案之一。
01 皮肤微生态的概念Whipps等在1988年提出微生物组的定义,并将其描述为微生物和生物群落的组合,️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及遗传信息和功能的集合,不仅包括微生物本身,也反映了它们在特定生态中和宿主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进化关系。
随着研究的进展,微生态内涵进一步向微生物功能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拓展,其中包括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网络、微生物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及核心微生物群。
- ️皮肤常驻的微生物有哪些?
️人体表面呈弱酸性,具有湿度低、盐分较高的特点,同时富含游离脂肪酸、免YI球蛋白及抗菌肽等具有抗菌作用的分子,对于微生物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但人体皮肤仍承载着1000多种约1千亿个微生物,️其中74%-80%为细菌、5%-10%为真菌、10%-20%为病毒;
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于皮肤表面及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形成最有代表性的有葡萄球菌属、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和马拉色菌属。
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依靠皮肤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酸、尿素、抗菌肽和各种蛋白酶等物质介导的,从而产生共生或拮抗关系;
- ️皮肤微生物与皮肤屏障
️皮肤是保护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角质层作为物理屏障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此外还包含微生物、化学和免YI屏障。皮肤微生态是皮肤最外层的“隐形”屏障;
️健康的微生物屏障有助于防止有害菌或病原体在皮肤表面定植、健康的微生物屏障有助于防止有害菌或病原体在皮肤表面定植;此类受体通过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识别特定微生物,启动宿主的天然免YI系统,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抗菌肽作为重要的化学屏障响应病原体定植、感染和组织损伤以及维持皮肤稳态。
️皮肤常驻微生物和宿主之间不仅存在共生关系,还能够激发宿主释放的保护性免YI反应及对抗病原体感染,微生物的定植可以触发化学屏障的响应,调控局部YAN症环境,进而激活免YI细胞如T细胞及肥大细胞功能,诱导免YI活化构成皮肤免YI屏障,对宿主形成和建立后天获得性免YI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皮肤微生态与很多YAN症性皮肤JI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特应性皮YAN、银屑病、痤疮和玫瑰痤疮。
- ️AD
️AD患者皮肤菌群的变化表现为某些微生物增多,而微生态的多样性降低,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优势定植,为主要的致病菌,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据研究分析表皮葡萄球菌在AD患者皮损处的定植率为70%,在非皮损处为39%,并且随着AD严重程度的增加,表皮葡萄球菌的定植率增加。
- ️银屑病
️与正常人相比,银屑病患者皮肤中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丰度升高,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丰度下降。
皮肤微生态的改变可与抗菌肽、Toll样受体等先天性免YI相互作用,刺激T细胞群,产生免YI级联反应;而且,银屑病患者皮肤微生物群多样性的减少可能是患关节YAN风险升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调节皮肤微生态可能成为改善或避免JI病恶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已被报道与皮肤表面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奥列轮芽杆菌孢和毛囊蠕形螨有关。
研究表明,玫瑰痤疮患者面部毛囊蠕形螨数量明显增多、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增加,虽然痤疮丙酸杆菌丰度减少也可能在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研究发现,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皮肤中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对丰富均显著降低。
03 微生态护肤的应用和意义- ️益生元
通常作为常驻菌群的选择性食物,他们有助于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同时限制或减少病原体的繁殖,从而改善皮肤微生态。
- ️益生菌
益生菌特指活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皮肤屏障的功能改善,减少外界刺激损伤都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 ️后生元
后生元是无生命的微生物和/或其他成分的制剂,并且对宿主健康有益,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皮肤的生态系统,或直接影响皮肤细胞的生理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皮肤表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微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参与了皮肤的组织代谢、自我更新、免YI作用以及屏障功能,由此可见,皮肤微生物群在维持皮肤完整性和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些针对皮肤中宿主至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同一部位的皮肤,在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或JI病状态的皮肤微生态组成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特定皮肤状态下的微生态,进行护肤品配方的设计,对于纠正皮肤微生态失衡、实现皮肤健康的精准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