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 西夏 大理 土番是否都是在五代战乱时建立 国家在鼎盛时都有多少人口
热心网友的回答:
辽,大理,是在 五代战乱时建立。吐蕃南北朝时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时建立的。辽鼎盛时有900万人口,80万军队。
西夏有近300万人口,50万军队。吐蕃,大理大概有数十万人口,10余万军队。
辽朝辽朝(907年-2023年)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複称契丹,2023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位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
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係。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
当女真族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朝时期,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狩猎和捕鱼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称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2023年为乃蛮部屈出律所篡,国号仍为辽,2023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西夏(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建立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分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佔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2023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髮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準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2023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2023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定基本上模仿北宋。**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
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
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
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
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
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採盐製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製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吐蕃唐时藏族所建政权。公元七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由雅隆(在今**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
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八世纪后半,赞普墀鬆德赞时,最为强盛,曾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九世纪中赞音达磨死后,统治集团**。
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共历九主,二百余年,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接受大量汉族工艺技术。原信本教,后崇尚佛教。
文献有大量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络至为密切。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在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着族、部为吐(土)蕃,或称西蕃(番)。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
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充套件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讚美。
大理国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寮国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202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王姓氏的由来
earth呵呵的回答:
1、王姓,中华姓氏之一,
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2、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3、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其始祖姬晋为黄帝后裔,王姓主要源于姬姓;有的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孙)后裔,以王族称谓为氏。有的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有的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公布的官方资料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佔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
在中国,截至2023年,东部地区佔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
5%,东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薄荷糖糖的回答:
王姓源出周朝的姬姓。周灵王的儿子即太子晋,称王子晋,因为值谏而被废为平民。但是其子--宗敬仍然在朝中担任司徒一职,那时因为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
于是族人就因此以王为氏。到了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到了秦末汉初,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以上便是王姓的最早起源。
在百家姓排名中,在1~25位的排名如下(王姓排名第四位)
️扩充套件资料
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誌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
️
默默她狠伤的回答: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
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氏的由来故事:
王姓起源一: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王氏;
王姓起源二:古高丽国君有王氏、西钳耳族有王氏、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着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人数最为繁多昌盛;
王姓起源三: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王姓起源四: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王姓起源五: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北宋与这两个政权建立早年战争较多,后来通过谈判讲和.和平时期进行大量的文化 物质等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都为我国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与辽的关係是平等的邻国,与西夏是宗主国和属国 北宋与辽进行长期战争后,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两国为兄弟之国,互开边境进行 北宋...
客观的说,主要是靠北宋丧权辱国的向其余二国年年进贡岁币,且允许边境通商而维繫的。这么跟你说吧,例如说甲对乙发动战争,必定是两败俱伤,就算甲把乙灭了,也一定虚弱的不行,这时丙再对甲发动战争,丙就能统一天下,明显谁也不想当替罪羊.如果甲甲乙联手灭丙的话,丙被击败后,甲和乙肯定都想吃掉对方统一天下,那么就...
1 宋辽战争 扩日持久,起始于北宋为夺回前人所失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发动专的北伐战争,但未能属成功,终止于1004年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辽人继续以燕云十六州为界对北宋保持着军事优势,并收岁币,可以说北宋输掉了战争。约为兄弟之国后,宋辽两国通商百年,边关平稳,经济文化程度均有发展,而契丹人也被渐渐汉化。可...